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教育管理问题。
我校在市区教育局,市区妇联和街教育总支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本着“关爱一个儿童,稳定一个家庭,安定一方社会,造福一代后人”的宗旨,秉承弘扬香港“言爱”基金会的博爱精神,于2012年9月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
学校成立了管理专班,具体实施由团支部承担。在校委的统一部署下,团支部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地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以“两温暖一牵手”为入手,以开展“自尊、自立、自律、自强”的“四自”和“远离不良嗜好,远离不良场所,远离不良人群”的“三远离”为主题教育内容。引导留守儿童人格上自尊、生活中自主,独处时自律,成长中自强。
我校目前服务的留守儿童有198人,他们来自阳逻农村地区72个行政村。服务站已完善了所需的各项配套设备设施,已建成“亲子室”、“心理辅导室”、“舞蹈室”、“音乐室”、“美术室”各一间,“学习辅导室”、“娱乐活动室”各二间,每天向留守儿童定时开放。
为了努力营造关爱氛围,构筑留守儿童乐园,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几块工作: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我们对留守儿童展开细致的调查,掌握了留守儿童的动态变化。对留守儿童情况实行月报制,有专人负责记录、督查,并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一表一卡”,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二、成立关爱队伍,实行结对帮扶。
我校以师德建设为出发点,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专门的关爱留守儿童队伍。在教职工中招募12名师德佳、爱心浓,责任心强的女教工担任留守儿童的“代家长”,又称“爱心妈妈”。从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上实行结对帮扶。她们定期或不定期与结对的留守儿童谈心交流,经常性掌握留守儿童的各方面变化,帮助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化解他们日常所遇的各种障碍。这些关爱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到了一定的补偿,滋润了他们渴望关护的心灵。
三、建设“留守儿童之家”,营造留守儿童的快乐园地。
为了让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享受到家的温暖,促进其健康成长。我们购置了电脑、电视机,配备了各类体育用品,安装了专用亲情电话,各级领导和社会热心人士还为他们捐赠了大量而宝贵的书籍。在这里,留守儿童可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读物、观看电视节目、拨打亲情电话,还可与父母进行视频聊天。这里,既是留守儿童猎取课外知识的主战场,同时又是留守儿童静心休憩的避风港。从而淡忘了他们对父母的思念,远离了孤独和内向,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四、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
为了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我们根据留守儿童的爱好特长组建各种社团,以社团成果展演、艺术周、运动会、体艺比赛等活动作为实施“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的有效平台。丰富多彩的活动给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锻炼了留守儿童的胆量,培养了留守儿童的自信和勇气,使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五、加强心理疏导,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我们选聘取得心理咨询师资职的张菊玲老师,成立了“大姐姐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大姐姐信箱”,通过倾诉课堂、信件交流、每日执勤班励志主题班会等形式,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疏导工作,解决了留守儿童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青春期思想上的的困扰,受到广大留守儿童及家长的欢迎。同时张老师还开通咨询热线,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播散人间真情”阳光讲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关注留守儿童向好发展。
我们对留守儿童实行24小时无缝管理。新生入学之际,都有一部分留守儿童新生家长担心孩子的住宿而给学校打电话,而此时学生宿舍早已经安排的井井有条,被褥叠放整齐、生活用品摆放有序,原来我校新生班主任已建立起一个意识,就是为所有学生吊挂蚊帐、整理床铺,并与学生同吃同住一周。这一举动解除了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切担忧,保证了留守儿童入校即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七、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
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向先进单位学习,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
我校留守儿童工作及服务站建设工作已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与留守儿童的迫切心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毕竟我校守儿童服务站建设才刚刚起步,在具体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完善,在完善中前进。我们将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市级素质教育特色校的评比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领导,创新思路,完善措施,努力把我校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建设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向各级领导和阳逻地区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